排泄与泌尿

排泄与泌尿·

由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涉及系统器官众多且各系统器官间协同调节,故不在此处探讨。(原来有个体温调节在这里)

这普通生物学这节写的是相当一言难尽
本节调节部分应该存在错误


渗透调节的必要性·

排泄·

指人体将新陈代谢产生的终末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。代谢产物经细胞膜进入组织液,来到血浆,随着血液运输到相应器官排出。在维持稳态中起重要作用。
排泄在稳态中的作用


泌尿系统·

输尿管膀胱尿道 组成了泌尿系统

·

构造·

有俩,棕红色,拳头大小,由100万肾单位组成

表面有膜包被,往下是皮质,皮质由肾小体(肾小球和肾小囊合称)和肾曲小管组成。

再下是15-20个肾锥体(主要是肾直小管),肾锥体们合称肾髓质,肾椎体间穿插的皮质则为肾柱,锥体上有色深的髓放射线,为肾直小管之聚集,髓放射线间穿插的皮质则为皮质迷路。

肾椎体尖端称为肾乳头,有的肾乳头是相连的,肾乳头上有排列成筛状的小孔(筛区),为乳头孔,尿液经其通向肾小盏,肾小盏合并为肾大盏,肾大盏根部为肾孟,通向输尿管。


  • 肾单位分为皮质肾单位(管短,排毒)与髓旁肾单位(管长,排水)
    • 肾小球

      入球微动脉形成的毛细血管团,含50个毛细血管袢。

    • 肾小囊

      中空双层壁组成的杯状囊,连接着近曲小管。

    • 肾小管

      近曲小管 > 髓袢降支 > 髓袢升支 > 远曲小管
      以上合称肾小管,远曲小管通向集合管

  • 血管肾动脉由凹处入肾,分为4、5支穿到皮质,一再分支,分成入球微动脉,形成肾小球,往下直小血管环绕髓袢,再汇合形成出球微静脉,他们再包围近/远曲小管,然后汇成微静脉,肾静脉,出肾。

尿的产生·

  • 产生
  • 超滤

    肾小囊的超滤作用,形成原尿。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,没有蛋白质。

  • 重吸收(近曲小管处)

    原尿在近曲小管主动转运67%的Na+及被动转运部分Cl-,部分水,一些溶质,几乎全部葡萄糖,氨基酸,维生素。滤液体积减少3/4。

  • 分泌

    近/远曲小管将一些K+、H+、NH4+、有机酸/碱等物质分泌到腔内。肾单位壁也能识别经过肝修饰的毒物/药物/内源性分子/天然分子等并将其运出。


  • 调节 这套机制,高效的重吸收(控制/调节)了水分及部分溶质(主要是一些盐)(我猜主要是髓旁肾单位干这活)

产生渗透压梯度,加强渗透压梯度,维持渗透压梯度,(三度(大概))浓缩尿液。主要由 髓袢升支 髓袢降支 直小血管 集合管 承担这个功能。

  • 浓度梯度来源

    髓袢升支(不通水)上的转运体高效向外转运溶质(盐),使管内液体越往上渗透压越低,转运速率随之降低。造成管外液体越往下渗透压越高。

  • 逆流倍增机制逆流一下,尿液浓缩效率翻倍。显然,这个机制加强了浓度梯度。

    髓袢降支没有转运体,可以通水。当浓度梯度基初步产生,其中的液体越往下渗透出的水越多,反而提高了管内液体浓度,髓袢升支的转运效率得以提高。

  • 维持机制

    管外液体(细胞间液)的浓度平衡由直小血管维持,它随时带走多余的水分和溶质,使得以上机制持续运作。

  • 浓缩尿液(集合管部分)

    基于以上机制,产生了皮质到髓质的浓度梯度,集合管越往乳头孔走,渗透到细胞间液的水分越多。尿液再度浓缩。

  • 浓度梯度图例

    然后就大概,应该,也许知道这图想表达什么了。


输尿管·

就俩长30cm,Φ0.6cm的管道,上接肾孟,下面尿液通过瓦耳代尔鞘进入膀胱。


膀胱·

~350-600ml,max 800ml。肌肉构成的囊状器官。


尿道·

male 18cm;female 5cm。Φ5-7mm。开口处有括约肌(横纹肌)环绕。



泌尿系统水分重吸收的控制·

抗利尿激素的作用。


相关疾病及治疗·

  • 感染

    尿道炎 膀胱炎 肾孟肾炎。

  • 肾小球损伤

    过透,尿内出现血细胞。不透,没有液体流入肾小管。

  • 肾透析

    肾衰后,执行肾透析。分为血液透析(不解释)与腹腔透析(腹部打管子注入透析液,腹部器官直接将代谢废物及一些水分扩散入透析液,4-8h后抽出来)。

  • 肾移植

    找好配体,移植肾,控制免疫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