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

酶通论·

酶的概念·

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/核酸,也叫生物催化剂。
酶促反应是酶催化的反应;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叫底物。

酶催化的特点

  • 不参与反应,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
  • 酶降低活化能,加速反应速率
  • 酶易失活
  • 催化效率很高
  • 高度专一性
  • 酶的活力可控
    • 酶浓度(诱导/抑制酶合成;调节酶降解)
    • 激素调节酶活性
    • 反馈抑制调节酶活性
    • 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
    • 共价修饰调节
    • 别构调节
    • 酶原激活
    • 同功酶

酶的化学组成

  • 单纯蛋白质酶类
  • 结合蛋白质酶类
    • 酶蛋白
    • 辅助因子(金属离子、金属有机物、小分子有机物)
      • 辅酶(辅酶I,II)非共价键结合
      • 辅基(FAD、FMN)共价键结合

酶的分子特点

  • 单体酶(溶菌酶)
  • 寡居酶(乳酸脱氢酶)
  • 多酶复合体(丙酮酸脱氢酶系)

酶的分类·

  • 习惯名称
    • 根据底物
    • 根据催化反应性质
  • 系统名称

    标明底物(两个以上用冒号隔开)及催化反应性质等


  • 酶的六大类
    1. 氧化还原类

      包括脱氢酶、氧化酶、过氧化物酶等
      $\ce{2A·2H + O_2 <=>[酶] 2A + 2H_2O}$
      $\ce{A·2H + O_2 <=>[酶] A + H_2O_2}$
      例:邻二苯酚的氧化反应
      待补充
      $\ce{A·2H + B <=>[酶] A + B·2H}$
      例:乳酸脱氢酶
      待补充

    2. 转移酶类

      $\ce{A-R + B <=>[酶] A + B-R}$
      例:谷丙转氨酶
      待补充

    3. 水解酶类

      $\ce{AB + H_2O <=>[酶] AOH + BH}$
      待补充

    4. 裂合酶类

      $\ce{AB <=>[酶] A + B}$
      待补充

    5. 异构酶类

      $\ce{A <=>[酶] B}$
      待补充

    6. 连接酶类
      • $\ce{A + B + ATP ->[酶] AB + ADP + Pi}$
      • $\ce{A + B + ATP ->[酶] AB + AMP + PPi}$
        待补充

酶的专一性·

  • 结构专一性

    底物对酶的化学结构有要求,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。

  • 立体专一性

    在结构专一性的基础上对立体异构有要求,可分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。


  • 为什么专一
    • 锁钥假说 1894年 Fischer 不完全正确
    • 诱导锲合假说 1958年 Koshland

      酶与底物结合后,酶的构象发生变化,使得酶与底物更好的结合,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。


酶的活力测定与分离提纯·

  • 酶活力

    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反应的速率(即单位时间/体积中底物减少或增加的量)

    • 酶活力的测定 测定完成一定反应的时间
      测定单位时间的反应量
      办法
      • 分光光度法

        要求产物底物对目标光吸收率不同
        优点:简单、快速、准确、方便监测。

      • 荧光法

        要求产物底物具有荧光性质
        优点:灵敏度高。
        缺点:易被干扰。

      • 同位素标记法

        灵敏度最高。

      • 电化学法

        pH计、氧电极法等。

  • 酶单位

    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的量
    单位:IU Kat
    1IU = 1μmol/min (μ = 10-6)
    1Kat = 1mol/s

  • 比活力

    每单位质量酶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
    单位:IU/mg 等


  • 提纯

    总活力损失,比活力提高。


特殊酶·

参见p4

  • 核酶

    rna酶

  • 抗体酶

    在抗体可变区有酶属性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



酶促反应动力学·

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影响其的因素


酶与底物的中间络合物学说

  • 现象
    • 一级反应特征低浓度的时候成正比
    • 混合反应特征中浓度的时候成不正比部分比例增加
    • 零级反应特征高浓度的时候达Vmax
  • 猜想
    • 酶首先和底物结合形成ES,然后再解离成P和S
    • $\ce{ S + E <=> ES -> P + S}$
  • 验证
    • 电镜直接观察到了ES

米氏方程·

$V = \frac{V_{max} \cdot [S]}{K_m + [S]}$


Meichele-Menten 提出:
$\ce{S + E <=>[K_1][K_2] SE ->[K_3] P + E }$ (其中K1 >> K2 / K3
推导出:
$\ce{V = V_{max} \frac{[S]}{K_s + [S]}}$


Briggs-Haldane 提出稳态理论:
$\ce{S + E <=>[K_1][K_2] SE <=>[K_3][K_4] P + E }$
推倒:

ES浓度变化速度:$\frac{d[ES]}{dt}$


  • 在反应初期,
    • K4 ~ 0,
      此时 $\frac{d[ES]}{dt}$ 为 $ K_1 ( [E] - [ES] ) \cdot [S]$
    • 此时 $-\frac{d[ES]}{dt}$ 为 $ K_2 \cdot [ES] + K_3 \cdot[ES] \textcircled{2}$

  • 在稳态下:
    • $ K_1 ( [E] - [ES] ) \cdot [S] = K_2 \cdot [ES] + K_3 \cdot[ES] $

  • 即:
    • $\frac{k_2 + k_3}{k_1} = \frac{( [E] - [ES] ) \cdot [S]}{[ES]} \textcircled{3} , $
    • 令:$K_m = \frac{k_2 + k_3}{k_1}$
    • 可得:$[ES] = \frac{[E] \cdot [S]}{K_m + [S]}\textcircled{4}$

  • 又:
    • V = K3 [ES],
    • 可得:$V = K_3 \cdot \frac{[E] \cdot [S]}{K_m + [S]}$

  • 当:
    • [S] >> [E] 时, 有 [E] = [ES],
    • 那么 $V_{max} = K_3 \cdot [E]\textcircled{7}$

  • 此时有:
    • $V = \frac{V_{max} \cdot [S]}{K_m + [S]}$(米氏方程)

  • 所以:

    • Km >> [S] 时,V = $\frac{V_{max} \cdot [S]}{K_m}$
    • Km << [S] 时,V = Vmax
    • Km = [S] 时,V = $\frac{V_{max}}{2}$
    • 我们称Km为米氏常数(mol/L)
  • $\textcircled{2}$ 可以判定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

  • $\textcircled{3}$ 可以计算Vmax和V间的关系

  • $\textcircled{7}$ 可以判定反应方向与途径


  • 注意:
    • $K_m \neq K_s$,仅在 K1 >> K3 / K2 时才可近似看作 Ks,此时 $\frac{1}{K_m}$ 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。
    • $K_{max}$ 在特定的反应中是常数
    • [S]很大时,$V_{max} = K_3[E]$,在这里 $K_3$(一级转换常数)即为Kcat / TN。

  • 作图:
    • 双倒数 $\frac{1}{v} = \frac{K_m}{V_{max}} \cdot \frac{1}{[S]} + \frac{1}{V_{max}}$
    • Eadie-Hofstee法 $V = -K_m \cdot \frac{V}{[S]} + V_{max}$
    • Hanes-Woolf法 $\frac{[S]}{V} = \frac{K_m}{V_{max}} + \frac{[S]}{V_{max}}$
    • 直接作图 $V_{max} = V + \frac{V}{K_m \cdot [S]}$

多底物反应的酶促反应动力学·

  • 双底物反应
    • 单置换反应(序列反应)
      • 有序反应
        • $\ce{E + \overset{\text{领先底物}}{A} + B <=> E\overset{\text{优先结合}}{A}B <=> EPQ <=> E + \overset{\text{优先释放}}{P} + Q}$
      • 随机反应随便反应了
    • 双置换反应(乒乓反应

      E 与 领先底物A 先反应 产出 EMOD 与 P,
      EMOD 与 底物B 再反应 产出 E 与 Q,


酶的抑制作用·

指酶的必需基团变性,酶的活性下降,但不引起酶变性。

  • 抑制程度的表示
    • 相对活力分数 $a = \frac{v_1}{v_0}$
    • 相对活力百分数 a%
    • 抑制分数 1 - a
    • 抑制百分数 (1 - a)%

抑制剂

  • 抑制剂的分类 通过物理方法鉴别可逆与不可逆的抑制作用
    • 可逆抑制剂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让酶恢复活力的抑制剂
      • 竞争抑制剂

        化学组成与构象同底物相似,能与酶结合,变相降低有效酶浓度

      • 非竞争抑制剂

        酶可以与(底物和抑制剂)【不分先后】同时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,但此复合物无法进一步反应

      • 反竞争抑制剂

        酶要先与底物结合,才能和抑制剂结合(多见于多底物反应)

    • 不可逆抑制剂反之,一般通过共价键结合
      • 专一抑制剂

        专一地作用于某酶的活性部位的必需基团上
        Kcat型抑制剂 也是 酶的底物,在酶的催化下会使酶自己的基团失活
        Ks型抑制剂 与 底物结构类似,带有活泼化学基团,可修饰酶的活性基团

      • 非专一抑制剂

        作用在酶的一类或几类基团上
        有机磷:作用于丝氨酸的羟基
        有机汞/有机砷:作用于巯基
        重金属盐:高浓度失活,低浓度抑制
        烷化剂:使巯基、羟基、氨基、羧基 等烷基化


  • 抑制剂动力学 Ki 是 抑制剂常数
    • 竞争性抑制
      • $V = \frac{V_{max}[S]}{K_m (1 + \frac{[I]}{K_i})+ [S]}$
        双倒数式:
        $\frac{1}{V} = \frac{K_m}{K_{max}}(1 + \frac{[I]}{K_i}) \cdot \frac{1}{[S]} + \frac{1}{V_{max}}$
    • 非竞争性抑制
      • $V = \frac{V_{max}[S]}{(K_m + [S])(1 + \frac{[I]}{K_i})}$
        双倒数式:
        $\frac{1}{V} = \frac{K_m}{K_{max}} (1 + \frac{[I]}{k_i})\frac{1}{[S]} + \frac{1}{V_{max}}(1 + \frac{[I]}{K_i})$
    • 反竞争性抑制
      • $V = \frac{V_{max}[S]}{K_m + [S] \cdot (1 + \frac{[I]}{K_i})}$
        双倒数式:
        $\frac{1}{V} = \frac{K_m}{K_{max}} \frac{1}{[S]} + \frac{1}{V_{max}}(1 + \frac{[I]}{K_i})$

环境等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

  • 温度 温度系数Qn:指每增加n℃,前后反应速率之比
  • pH 酶有最适pH,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5~8之间。(动物:6.8~8.0)(植物微生物:4.8~6.5)
    原因:
    • 过酸过碱 影响 空间构象
    • 影响络合物解离
    • 影响底物解离
    • 影响有关基团解离
    • 解离其他基团造成空间构象改变
  • 激活剂 可以提高反应速率的物质
    • 无机离子
    • 小分子有机物
    • 某些酶(激活酶原的激酶)


酶的作用机理及调节·

  • 酶的活性部位
    • 功能区域
      • 结合部位专一性
      • 催化部位催化反应性质
    • 特点
      • 占比小
      • 三维实体
      • 不完全锲合(诱导)
      • 位于酶分子表面一个裂隙内
      • 结合底物靠较弱的次级键
      • 有一定的柔性与运动性

  • 酶的基团
    • 必需基团经过化学修饰后会使整个酶失活的基团
    • 非必需基团修饰后不影响酶活性

  • 研究活性部位的方法
    • 酶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法

      鉴别修饰剂是否与酶的活性部位基团结合:

      • 酶活力丧失速率与修饰剂浓度正相关
      • 底物/与活性部位结合的可逆抑制剂可保护酶免受修饰剂的抑制

      修饰形式:

      • 非特异性共价修饰
      • 特异性共价修饰如DFP作用于胰凝乳蛋白酶Ser195
      • 亲核标记
    • 动力学参数测定法

    • X射线晶体衍射法

    • 定点诱变法

      一个个残基改变后测试


酶的催化机理·

  •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

    • 邻近效应

      酶与底物间存在的亲和性会使之靠近,因此酶活性中心附近的底物浓度会增加

    • 定向效应

      底物向酶的活性中心靠近时,会诱导酶的构象向 底物反应基团 与 酶活性中心 正确排列的方向转变
      酶的某些基团/离子 会使 底物敏感键中的基团的电子云密度 向 更敏感的状态 去 升高/降低。此时底物更接近过渡态。

  • 酸碱催化

    质子酸提供部分电子/质子碱接受部分电子 以 降低活化能。
    酶中可作广义酸/碱的基团:Glu  Asp  Lys  Arg  Cys  His  Ser  Tyr

  • 共价催化

    亲核/亲电子催化 反应时分别 放出/获得 电子。作用于底物中心 形成中间复合物 降低活化能。(辅酶/辅基 可参加(如:磷酰酶  酰化酶  葡糖酶))
    亲核基团:His  Cys  Asp  Ser  巯基  羧基  羟基  咪唑基
    亲电子基团:H+  Mg2+  Mn2+  Fe3+

  • 金属离子催化

    金属酶 含 紧密结合 的 金属离子
    金属-激活酶 含 松散结合 的 金属离子
    作用原理: 1.传递电子 (许多氧化还原酶含Cu2+ Fe3+) 2.电荷屏蔽以促进反应 (许多激酶底物为ATP-Mg2+复合物) 3.促进水的离子化 以 促进亲核催化

  • 多元催化与协同效应

    几个基元配合作用
    如:胰凝乳蛋白酶Ser195Asp102His57构成电荷中继网

  • 活性部位的微环境

    底物分子与酶活性部位结合,此时会形成疏水环境,因此,微环境极性降低,底物分子 与 酶活性部位 间 静电作用力 增强。 利于酶的催化反应。

酶的催化反应实例·

  • Lysozyme溶菌酶切NAG氮乙酰氨基葡萄糖 人们发现:

    [s](10-4mol/L) 相对水解率 结构
    (NAG)2 0 A-B
    (NAG)3 1 A-B-C
    (NAG)4 8 A-B-C-D
    (NAG)5 4000 A-B-C-D-E
    (NAG)6 30000 A-B-C-D-E-F
    (NAG)8 30000 -

    可得:

    Lysozyme切割 D-E 间的键效率最高

    在真实细胞壁中,NAG与NAM交替排列,因此:

    Lysozyme作用于NAG-NAM-NAG-(NAM-NAG)-NAM

    进一步:

    Lysozyme 形如 凹 ,中间的疏水裂缝恰好能容纳以上寡糖。
    而Lysozyme发挥作用的氨基酸是Asp52 Glu35
    Glu35上的质子转移到E环糖苷键上,使之断裂,此时,D环上的碳原子为C2+,Asp52上的O-能暂时稳定C+,其后,OH-与H+分别与C2+和Glu35侧链结合,水解完成。


  • Ser蛋白酶家族

    • 蛋白酶   胰凝乳蛋白酶   弹性蛋白酶
    • 枯草杆菌蛋白酶   凝血酶   纤溶
    • tPA   乙酰胆碱酯酶

    以上三种酶虽然一级结构不太相似,但三维结构相似。
    催化三连体:

    His57(酸碱催化担当)   Asp102(定位His57)   Ser195(共价结合肽键 使其断裂)
    Ser羟基转移一个质子给His咪唑基上的N,使之带正电,可以与带负电的Asp静电稳定。此时,Ser羟基的O带负电,亲核攻击羰基上的C,形成共价化合物。(酰基酶)
    其后,His57N上的质子流向酰胺键上的N,形成不稳定化合物,发生肽键断裂,氨基产物释放。
    再后,H20发动亲核攻击,OH 接 原氨基酸 的 C,H 接 His57   Ser195。于是,四面体瓦解,释放 羧基产物。

    核酸催化略(二轮复习再学)


酶活性的调节控制·

  • 别构调节
    • 概念多亚基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非共价结合,使酶的构象发生变化,从而影响酶的活性。(别构酶/变构酶)
      使 酶别构 的物质 为 别构剂/效应物,一般是 小分子代谢物/辅助因子
      正效应物/别构激活剂, 负效应物/别构抑制剂
      酶上有和 底物/调节物 结合的 部位,这 两个 部位可以在 同一亚基 或 不同亚基 上

      • 同促效应

        活性部位 和 调节部位 相同

      • 异促效应

        活性部位 和 调节部位 不同。但,可能相互影响产生协同效应如: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
        ATCase 亚基排列 3R22C3

    • 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氏方程

      [S]对V ,正协同 S形 ,负协同 表观双曲线。
      对 正协同 来说 [S]对V求导,导数大
      对 正协同 来说 [S]对V求导,[S]在0附近的导数大,但随即导数下降到接近0 Kashland标准协同指数(CI) 又 饱和比数(RS)
      $\frac{ 结合位点饱和90%时[S] }{ 结合位点饱和10%时[S] } = 81^{ \frac{ 1 }{ n } }$
      其中,n为 Hill系数。n>1:正协同效应别构酶,n<1:负协同效应别构酶,n=1:米氏酶

    • 调节机制

      • 齐变模型(MWC)对称亚基 -> 齐步变化 -> 对称亚基
        1. 别构酶是 由确定数目 亚基 组成的 寡聚酶, 众亚基平等 ,有对称轴
        2. 每个亚基 对 一种调节物 只有一个 结合位点
        3. 每种亚基都有 紧密构象 与 松弛构象
        4. 构象状态改变时 对称性不变
      • 序变模型(KNF)全T -> 有T有R -> 全R
        1. 配体不存在时,酶的构象为T(紧密构象)
        2. 按序依次变化
        3. 亚基间可以是正/负协调 作用

  • 酶原激活 $\ce{ 酶原 ->[水解酶][不可逆] 酶 }$
    胰蛋白酶原的转化:胰蛋白酶原的转化
    凝血机制

  • 可逆共价修饰 共价修饰酶 可通过 其他酶 共价修饰 己身多肽链上的 一些基团 来 调节活性
    特点:

    • 反应灵敏
    • 节约能量
    • 机制多样
    • 常受激素/神经之指令
    • 级联放大,高效快捷

    例如:

    • 磷酸化修饰(重点)

      • $\ce{ 蛋白质 <=>[ ATP -> ADP 蛋白激酶 ][ nPi <- H_2O 蛋白磷酸酶 ] 蛋白质-nP }$

      两类蛋白激酶:

      1. Ser/Thr羟基蛋白激酶
      2. Tyr羟基磷酸化蛋白激酶

      三类蛋白磷酸酶:

      1. Ser/Thr蛋白磷酸酶
      2. Tyr蛋白磷酸酶
      3. 两重底物型蛋白磷酸酶

      例如:
      蛋白激酶A的激活(cAMP依赖)(R2C2,每个R上有两个cAMP位点)动员糖原

    • 腺苷酰化修饰

    • 尿苷酰化修饰

    • ADP-糖基化修饰

    • 甲基化修饰


  • 同工酶isoenzyme 具有不同分子形式 但 催化相同化学反应 的一组酶
    意义:

    • 遗传标志
    • 和个体发育 分化 密切相关
    • 适应不同代谢需求而产生的差异

    例如:

    1. 乳酸脱氢酶(LHD)由 4个 2种不同亚基 组成。因此 有 $ C^2_4 - 1 = 5 $ 种LHD,即H4 ~ M4
      不同组织的细胞中LHD1 ~ LHD5 含量不同。可诊断疾病。
    2. 大肠杆菌中的 天冬氨酸激酶 的 同工酶


考点总结及名词解释·

有待补充